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古脊椎所宁夏水洞沟遗址第12地点细石器技术研究获新进展
  文章来源: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6-05 【字号: 小  中  大   

宁夏水洞沟遗址发现于1923年,此后经过了多次发掘。2003年以来,澳门赌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课题组再次对遗址开展系统发掘和研究,水洞沟第12地点是工作内容之一。通过对该地点及相关遗址的年代、环境背景、石器技术、骨制品、狩猎采集者的流动性策略分析,高星课题组指出:细石器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寒冷气候条件有很好的耦合性,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中国北方地区古人类的适应策略类似于Binford提出的serial specialist。美国的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于2013年32卷2期刊布了该项研究成果。

水洞沟第12地点位于水洞沟遗址中心区以北约4公里处,发现于2005年。由于砖厂取土烧砖,遗址的大部分堆积已经荡然无存,遗留下来的文化层出露在剖面上,表现为一条延绵约50米呈透镜体状的灰烬层,最厚处达1.6米,平均厚度0.5米。2007年夏澳门赌场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约12㎡的试掘,出土石制品9020件和大量动物化石、骨器、烧石等。文化层的年代范围约为距今1.1-1.2万年之间。

研究人员对出土于第12地点的石制品进行了技术分析,确定了细石器技术是该遗址的核心技术。细石器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华北地区广泛传播,满足寒冷气候条件下人类的流动性需求。随着全新世气候的转暖,人类的流动性降低,细石器技术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第12地点出土的骨器中除骨锥、骨针外,还发现一件可以镶嵌细石叶的骨刀柄,这种骨柄石刃刀在大地湾遗址、上宅遗址、鸳鸯池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多有发现,其使用方式多为刮削、切割。关于细石叶的功能,以往学者多认为是将之制作成复合矛头等工具,以戳刺等方式狩猎,但水洞沟第12地点骨刀柄的发现,显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北方广泛流行的细石叶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以刮削、切割等方式进行食物、皮革的加工处理。

在第12地点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野兔和普氏羚羊的比重超过了70%。美国大盆地的民族学研究显示,印第安人捕猎长耳大野兔、叉角羚的主要目的是以其皮革制作服饰,这两种动物与第12地点的野兔、普氏羚羊有相似的体型、行为特征。根据考古学、民族学的材料推测,第12地点的古人类存在在捕获猎物后,以细石叶复合工具对皮革进行鞣制、处理,用骨针缝纫服饰等行为。第12地点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新仙女木事件后半段和早全新世初期,这是一个寒冷气候阶段。对于高流动性的狩猎采集者而言,御寒是生存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精致的皮革服饰满足流动中的御寒需求,细石叶复合工具的这一功能很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细石器技术在东北亚地区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群体的高流动性、生产及生活工具的高度精致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地区人群的共性,这种生存策略近似于Binford的“采食者-集食者”模型中的一种特殊策略——serial specialist。

水洞沟遗址在近年来科研工作中得到了较集中的关注,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第1地点上。第12地点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末段的文化空白,对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东亚人类行为多样性、技术传播与交流具有补充作用。

本研究得到澳门赌场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图1 水洞沟第12地点出土的细石核

图2 水洞沟第12地点出土的细石叶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