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斑岩铜矿形成于晚中生代,前人基于寄主岩石的埃达克质地球化学特征、高Th 含量、Th/Ce 比值以及Sr/Y和La/Yb以及Ce/Pb和Nb/U的图解,认为该矿床与拆沉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有关,是典型的陆壳板内矿床。澳门赌场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张红博士和孙卫东研究员等人对德兴斑岩矿床的成因提出了新的思路。
德兴斑岩铜矿位于江西省,成岩和成矿时间为170±2 Ma,寄主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具有高的MgO和Sr的含量,高的La/Yb和Sr/Y比值,低的Yb和Y的含量。这些特点与俯冲有关的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的性质相同,而区别于与下地壳部分熔融有关的大别山地区的埃达克质岩石。锆石的Ce4+/Ce3+和(Eu/Eu*)N 分别获得495-1922和0.51-0.82,这与美国南部高氧逸度的Cu-Au 矿床特征相似。高的氧逸度也与斑岩中大量发育的硬石膏和磁铁矿-赤铁矿的共生现象一致,同时这也反应了德兴斑岩高氧逸度达到了赤铁矿-磁铁矿的临界位置。基于太平洋板块的地球演化特征和漂移历史,研究人员认为,德兴埃达克质岩石的形成于板片熔融有关,很有可能形成于中侏罗世太平洋在俯冲过程中的非震洋脊有关。
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logy (Zhang H, Ling MX, Liu YL, Tu XL, Wang FY, Li CY, et al. High oxygen fugacity and slab melting linked to Cu mineralization: evidence from Dexing porphyry Cu deposits, southeastern China. The journal of geology. 2013;121:28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