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中国西南块菌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通过成果鉴定
  文章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11-20 【字号: 小  中  大   

  1119日,由澳门赌场昆明植物研究所刘培贵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中国西南块菌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学通过了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鉴定会由云南省科技奖励办公室副主任杨爱民主持。鉴定委员会由澳门赌场微生物研究所、云南大学、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省农科院等单位的7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澳门赌场微生物研究所庄文颖院士任鉴定委员会主任。 

  鉴定委员会专家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组汇报,进行了质疑和评议,经认真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如下重要成果: 

  1.建立完善了块菌属的分类系统,丰富了物种多样性。项目组对我国12个省(),西南52个县域进行了野外考察,采集研究标本1068份。基于大量标本形态解剖学比较研究和DNA分子nrDNA-LSUITS序列的系统学分析,确认我国分布有41个种,其中26个为我国特有种,16个新种。首次明确了国产黑块菌涵盖了Tuber indicum 6个种;澄清和纠正了一些物种名称的误用和混乱。国产夏块菌T. sinoaestivum 与欧洲T. aestivum 成姊妹类群;国产印度块菌T. indicum 与欧洲T. melanosporum 成姊妹类群。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块菌的物种多样性,为块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揭示了印度块菌种群的谱系分化历史、遗传结构和遗传变异。对中国西南31个居群的T. indicum complex 进行了谱系地理和群体遗传学分析,基于单倍型的系统发育树、网状进化关系树、SAMOVA分组分析以及微卫星位点的STRUCTUREPCO UPGMA分析表明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划分为两个具显著遗传分化及谱系地理结构的谱系,即AB谱系,A谱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南部地区,B谱系主要分布于怒江上游和金沙江北部地区。结合块菌地理信息系统和物种分布模型,提出川西、黔西北、藏东南及滇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作为块菌重点保护与发展区域。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理解和阐明块菌多样性、地理分布及其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为块菌菌根合成、种群杂交、产业化种植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3.成功合成4种块菌与6种宿主植物的菌根苗并获得印度块菌子实体。经过数千组合试验,筛选出菌根合成基质配伍及促栖菌,成功地合成了4种块菌与6种树种的菌根树苗38000余株,种植832亩,并成功产出了块菌子实体研究结果表明块菌是适宜于在我国西南喀斯特石灰岩地区广泛种植的真菌类群研究结果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为扭转我国块菌濒危的现状做出了开拓性工作。 

  该项目研究期间,发表论文33篇,其中SCI期刊17篇,其中15篇被SCI-ECPCI-S引用45次,申请发明专利3项,其中2项授权;联合主办了The 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Edible Mycorrhizal Mushrooms (IWEMM5),编撰出版了以块菌研究为主的论文集。培养研究生20名,其中博士9名,博士后2名。项目组成员4人已晋升为副研究员或副教授  

  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系统地对块菌属真菌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进行创新性研究。建立和完善了块菌属的分类系统,明确了印度块菌遗传多样性及分布规律;对块菌与宿主植物、土壤及子囊果内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菌根合成条件等开展了综合研究,解决了其中的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菌根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更重要的是对在石灰岩地区发展块菌种植业及保护生物学研究可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研究成果整体上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块菌属的新物种发现、系统演化和块菌与宿主植物的菌根组合筛选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成果鉴定。 

  鉴定委员会还建议,进一步扩大采集范围获得更多的研究材料,尽快整理相关第一手资料予以发表。 

成果鉴定现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